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走进宁晋 > 方志宁晋

宁晋县旱灾大事记(一)(公元151年——1985年)

时间:2023-07-25 16:41:17来源:方志办

宁晋县旱灾大事记(一)

(公元151年——1985年)

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旱,河北饥,人相食。

桓帝永寿元年(155),二月旱,冀州饥,人相食。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385),夏旱,冀州人相食。邑落萧条,以桑葚为军粮。

梁武帝天监九年(510),冀、定二州大旱。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30年(1293),旱。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赵州、宁晋旱,民饥。

宣宗(朱瞻基)宣德十年(1435),连旱三年,庄稼受灾。

英宗(朱祁镇)正统六年(1441),旱,民饥流移。

世宗嘉靖八年(1529)六月,宁晋旱,民相食。

嘉靖三十九年(1560),大旱。自嘉靖三十二年后,连续干旱七年。逃荒者流移在道,人多相食。

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三年(1585),大旱。

万历四十二年(1614),自春至秋无雨,七月十一日夜雨,民始播种。

思宗(朱由检)崇祯五年(1632),河北中南部各县大旱。

崇祯十二年(1639),大旱。

崇祯十三年(1640),大旱。河流干枯,井底无水,野无寸草,人相食。

崇祯十四年(1641),大旱。

清康熙三年(1664),秋旱,大饥。

康熙六十一年(1722),大旱,民食树皮。

嘉庆十八年(1813),旱灾,饥荒,泊水干涸。

咸丰元年(1851),旱。

咸丰八年(1858),旱。

同治元年(1862),旱。

同治八年(1869),旱,民众无柴草做饭。

同治九年(1870),春、夏旱。

光绪二年(1876),夏大旱。

光绪三年(1877),旱。

光绪四年(1878),旱,粮价大涨。

光绪二十六年(1900),旱。

光绪二十八年(1902),旱。

中华民国三年(1914),五月旱。

民国四年(1915),旱。

民国五年(1916),旱。

民国九年(1920),大旱。自春至秋,滴水不落。西部井灌区稍有收成,县东一带赤地千里。

1950年,旱。年降水总量134.2毫米。

1952年,旱。受灾面积25973.3公顷。

1960年,旱。受灾面积8100公顷。天灾人祸,民间乏食。

1961年,旱。受灾面积14600公顷

1962年,旱。受灾面积513.3公顷

1965年,旱。受灾面积22066.7公顷

1972年,大旱。年降雨127.3毫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年最小值。河渠干涸,东南部灾情严重。受灾面积19313.3公顷

1979年,发生旱灾。

1980年,旱灾严重。

1981年,旱。

1982年,旱。

1983年,旱。

1985年,旱灾严重。

摘自《宁晋县志》